本站
首页
时政
要闻
政协
概况
党务
公开
调研
观察
委员
名录
文史
资料
关于我旗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31

为了全面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按照《政协201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从4月底开始,由政协王玉凤副主席带队,政协经济委和办公室联合组织,围绕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石哈河镇、德岭山镇、乌加河镇和海流图镇进行实地调研,赴宁夏、陕西地区的惠农区、平罗县、永宁县、定边县、靖边县、米脂县、神木县等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典型县区进行了外出考察,召开座谈会5次,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旗总人口14.37万人,农牧业人口96253人,占全旗总人口72%。农牧业人口中,灌区人口48269人,耕地94.99万亩,人均19.68;山旱区人口24733人,耕地32.7万亩;牧区人口23251人,可利用天然草场2732.3万亩,人均1175.1亩。“十一五”期间,我旗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但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2009年我旗城镇化率为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一)城镇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目前,我旗城镇发展基本上构建起了以海流图镇为中心城镇,以乌加河、德岭山、石哈河、甘其毛都口岸及加工园区为次中心集镇,以川井、新忽热、巴音乌兰、呼勒斯太为辅助集镇的三级城镇发展体系。海流图镇人口达到40330人(包括城郊周边巴彦塔拉和巴仁宝勒格两村),集聚人口主要以山旱区农民、牧区牧民和口岸及加工园区的流动人口居多,灌区人口所占比例较少。随着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稳步推进,海镇供水、供热、供电、排水、通讯、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一个新型适宜人居之所正在形成。乌加河、德岭山、石哈河镇人口聚集以矿山企业、农副产品流通等服务业人口居多,但是规模较小,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不足5000人。甘其毛都口岸及加工园区承接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框架已形成,目前缺乏大规模的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牧区集镇因没有产业支撑,人口基本在150—500人之间,随着草场流转力度不断加大,人口还有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可能形成人口集聚效应。

(二)人口城镇化趋势日益明显。调研发现,受生态、降雨、择业心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影响,灌区、山旱区、牧区常住农牧业人口正在不同程度地逐年减少,其中以山旱区和牧区最为明显。石哈河镇2009年农闲时统计的常住人口为9800人,仅占总人口的40%。牧区1998年第二轮草场承包时共有牧民19883人,据农牧业局统计,至2010年5月,牧区从事牧业生产人口为13726人,(包括牧区农业嘎查748户,2645人),人口减少了6057人,年均递减2.3%。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旗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整体产业化水平滞后、经济结构尚不合理、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推进我旗城镇化进程形成较大阻碍。

(一)工业对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工业企业吸纳农牧民就业能力不强。就目前我旗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牧民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工业企业用工岗位同时存在“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情况,既文化素质和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农牧民干不了,企业只能高薪外聘;专业要求不强的岗位人多岗少,解决就业能力有限;工作条件较好、工资待遇较低的岗位和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高、但离城远的岗位,农牧民都不愿意干。二是农牧民就业缺乏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支撑,风电及其装备制造业因市场原因发展缓慢,对吸纳农牧民就业的功能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尚未体现。

(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不突出。调研发现,我旗农牧业生产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不能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巨大的效益优势。

1、灌区耕地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我旗山前灌区共有耕地近100万亩,水、土、光、热条件充足,但因各种原因,我旗种植业还一直处于低水平、低效益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套内各旗县区在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带动农业生产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进程非常快,我旗在这方面已远远落后,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滞后。灌区近100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80%左右,而且耕作基础条件滞后,盐碱地改造、现代农田基本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据统计,2005—2009五年来,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累计完成12.1万亩,仅占灌区耕地面积12%。

(2)传统农业占主导,现代农业举步维艰。灌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还没有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特别是近年来更远远落后于市内其他旗县区。造成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少地多。灌区人均耕地近20亩,户均73亩,“数量型”农业为主,单位面积效益低,亩收入在5001000元,户均年收入6万左右,小富即安。二是劳力不足。大田种植省时省力,现代农业费时费力,分散经营增加了生产成本,致使农民从精力上无法搞特色种植、精细化种植,农民利用现代技术发展高质高效的“质量型”农业主动性不强。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前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新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农业企业的引进和服务上,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和扶持上,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和扶持上,从机制、资金、服务、保障等方面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土地流转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合理机制。受传统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的影响,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今年,乌加河镇依托五原县中兴集团在联丰奋斗村集中流转了2875亩土地种植甜高梁,标准为450元/亩.年。大企业引进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根本,但农民只计较一时得失,缺乏长远利益的考虑,将质量不好的土地流转给了企业,如果企业今年种植出现亏损,势必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影响来年种植规模的扩大,也制约了规模、集约、高效农业的发展。

(4)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2009年全旗农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2.35亿元,占全旗工业总产值不足8%。全旗现有的以粮油食品为主的14家加工企业均为中小型企业,产业链较短,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致使灌区近100万亩耕地基本上成为外地或周边地区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

(5)农区养殖业没有发挥出效益优势。农区养殖业通过多年的扶持,从品种培育、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充分证明巴美肉羊是适应我旗灌区的成功的养殖产业,但养殖规模小,目前只有1.5万只左右。灌区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条件较好,但缺乏整体全面推广,养殖潜力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2、牧区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占主导,现代科学养羊技术推广普及滞后。一是牧区超载过牧普遍,草场退化严重。2010年牧业年度统计牧区羊饲养量为104.88万只,超过应载畜量69.84万只的50%。二是经营方式落后,发展理念陈旧,整体畜牧业效益低下,“数量型”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三是部分牧民和畜牧科技人员分别从生产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取天然草场只放牧适龄母羊和后备母羊,不养或少养羯羊,羔羊舍饲育肥适时出栏,实现母畜与天然草场的草畜平衡”的生产方式,虽然畜牧主管部门大力推广和普及,但是受传统经营观念和生产模式的影响,推广和普及难度较大,进程较慢,牧区优质的天然牧场没有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发展缓慢。据统计,截止目前,牧区累计流转或出租草场1298处,512万亩,约占牧区草场总面积的18.73%,草场的流转出租有力地促进了牧区家庭生态牧场发展。但同时存在一部分经营能力差的牧民因外出务工能力不强,留守在草原以传统养殖的方式维持经营,低效益,低收入,是对天然草原资源的浪费,成为家庭生态牧场建设的一大阻力。

3、山旱区四大支柱产业局限性较大。山旱区近100年的农耕实践证明不适应发展农业,人走地荒,水浇地保灌不足2万亩,年轻一代背井离乡,留守人群老弱病残。大棚蔬菜、中棚土豆、肉羊和绿色有机食品四大产业发展受“水”局限发展艰难,与灌区相比,光、热、水、土条件没有优势。特别是中棚土豆、有机食品种植受降雨的影响较大,其发展潜力和前景不容乐观,蔬菜大棚规模小,标准低,尚未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

4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旗境内有同和太石林、乌不浪口风蚀冰臼、希热庙、甘其毛都口岸、阴山岩画、秦汉长城等丰富旅游资源和甘其毛都口岸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依托上述优势形成的商贸物流业、旅游业尚不发达,对城镇的产业支撑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5、其他因素影响着我旗城镇化发展进程。一是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由城镇户籍制度出现的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障权利的享受差异影响城镇化发展。三是传统种植模式、观念影响土地的流转、转换,也对城镇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外地推进城镇化的先进经验

(一)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撑

通过外出考察我们发现,凡是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一现象在榆林地区更为明显。神木、靖边等县为工业型县,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 2009年,两地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1亿和23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城镇化水平都较高。神木县依托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焦化、煤转油等项目,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城镇化水平高达72%。

(二)农牧业产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1土地流转是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外出考察我们发现,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是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耕地面积26万亩,2008年引入新疆囤河集团,一期流转土地6.5万亩,远期计划流转21万亩,进行番茄机械化种植。流转合同期限18年,标准为550元/亩·年,每五年土地流转金递增10%。政府对进行土地流转的失地农民出台了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对不能外出就业的失地农民,乡镇政府成立劳务公司,为失地农民打工做好服务和引导,促进创收。据统计,首期流转6.5万亩土地的农民,2009年平均增收1500元左右。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某村,在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时,因地制宜,按照“小户分户流转、大户集中承包”的办法,将全村退耕还林地集中承包给8户农民开展高标准枣树种植。流转土地的农民在享受政策补贴和土地承包金的同时,外出创业打工、创收增收,实现了城镇化。同时,8户从事高标准枣树种植的农民,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新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实现集中连片种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步使当地枣树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

另外,在吸纳失地农民进城方面,各地政府均出台优惠政策。如惠农区政府在城郊结合部为土地流转农民建设住房,仅收取成本价格700元/平米,约是当地市场价(2000—2300元)的1/3。永宁县对失地进城农民实行原住房和住宅楼等平米对换,超出部分政府按建设成本(700元/平米)出售,约是当地市场价(3000元)的1/4。永宁县政府出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为土地流转农民每人缴纳了1.8万元养老保险,到龄后可领取400-500元养老金,不到龄的农户不需再缴纳养老金。几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进城农民能稳得住,有保障。

2、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宁夏永宁县耕地面积为49万亩,人均4亩,人多地少决定了该县必须走农业精细化种植之路。该县确定了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以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木为突破口,实现反季节种植销售,设施蔬菜和水果(桃子、李子、杏、葡萄)远销到港澳地区,设施蔬菜亩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设施果木亩纯收入达到3-7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设施农业的引导和带动下,永宁县现代设施农业迅速突起,2010年设施农业达到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2009年永宁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9亿元,其中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比重的83.9%。设施果树种植面积达4万亩,有西部四季鲜果之乡美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1万亩,设施花卉、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永宁、平罗、惠农三地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设施蔬菜的重要集散地。

3、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靖边县为扶持本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投资20万元,集中整合土地1000亩,无偿提供给引进的蔬菜瓜果种植公司,由企业自主投资经营,让企业挣钱。政府换取的是蔬菜果木种植公司对当地农户在经营理念、结构调整、生产模式、适用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带动,同时借助蔬菜果木种植公司的销售渠道,促进本地区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2010年该县已形成15万亩的蔬菜种植规模,在山东寿光设立了销售处,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销售处借助山东寿光的品牌向外销售,成为寿光在西北地区的种植基地之一。平罗县小任果业公司采取企业、党委、支部、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等不同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果木,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了多赢目标,规模效益凸显。

4、政府扶持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保障。政策扶持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了《2010年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永宁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实行一个产业一套人马、一个发展规划、一个实施方案的推进措施,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平罗县投资1900万元新建占地27亩的调控式温棚,由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独自经营,合作社根据农户种植意愿,自主开展育苗和新品种培育,满足现代农业苗木需求,带动了平罗县以及整个宁夏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靖边县投资2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无偿提供给引进的蔬菜种植企业,培育蔬菜种植龙头企业,促进了当地高效农业的发展。加大补贴方面:靖边县对设施农业补贴标准达到1.3-1.5万元/亩,拱棚1000元/亩,大田蔬菜种植50元/亩。永宁县对农户自发开展现代农牧业种养殖大户,按保护地建设标准、种植规模、特色品种种植示范、规模化养殖示范、新优特品种推广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对农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农民经纪人、合作社或协会、新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等均给予大力补贴。加大科技扶持方面:各地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作用,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办法,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靖边县对外聘的农技人员给予每年4万元的工资补助,使现代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   对策和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全旗城镇化,逐步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十分紧迫。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旗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要根据我旗不同经济类型区特点,分类指导,分别对待。即:一是大力发展二产和三产,以减少牧区和山旱区人口为目标,重点吸纳牧区和山旱区农牧民外出就业或转产,实现城镇化;二是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和扶持山旱区四大支柱产业为突破口,让留守在牧区和山旱区的农牧民致富;三是大力推进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老少群体的城镇化。

(一)提高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正确认识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新一轮城镇化浪潮,我旗正处于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面临各地竞相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如果我旗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占据主动,则有可能被边缘化。

1、更新思想观念。城镇化的核心是农牧区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而不只是建高楼、建广场,是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要素向城镇聚集的一个历史过程。农牧区人口转移不出来,农牧业的规模效益就出不来,城镇化水平就无法提高,反过来,农牧民向城镇转移了,但是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就业,形成城市“贫民窟”现象,也并非城镇化的本意。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在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同时,要以产业为支撑,保证进城农牧民的生活来源,注重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突破地域观念。对于我旗城镇化,不应只局限于海流图、乌加河、德岭山等集镇的人口发展,而要从全局出发,将城镇化的重点向如何让广大农牧民走出农牧业方面探索,通过减少农牧民的人口数量,扩大农牧业生产规模,实现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3、转变领导观念。城镇化发展要从领导干部抓起,组织安排以城镇化为主题的领导干部培训会,及时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克服领导干部重工轻农思想。要树立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政绩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逐步形成以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为抓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识。

(二)大兴产业,解决农牧民就业和致富两大难题

1、充分挖掘二产和三产吸纳牧区和山旱区农牧民就业的巨大潜力。一是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商力度,培育本地企业生产规模和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吸纳牧区和山旱区农牧民进城务工就业,让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有保障。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争取引进大型旅游龙头企业,打造旅游“航母”,从政策上鼓励农牧民开展农家游、牧家游,利用深厚的河套文化、草原文化资源,实现农牧民的产业转移。三是加大物流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满足我旗农牧民就业心理和就业能力需要。通过以上三种办法,力争使牧区40%和山旱区20%的常住人口实现转产和转移。四是加强进城务工农牧民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技术行业和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等行业所需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工的劳动技能,从而构建良好的劳动供需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用工企业“有岗无人”的问题。要全力做好就业信息的发布工作,扩大就业信息的知情面。要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而拓展城镇就业空间。五是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金,严格控制培训经费的使用管理。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民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牧民学有所为。

2、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适应本地区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大力培育扶持农畜产品龙头企业。按照对外引进、对内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在引进国内顶级、国际著名农业企业上取得突破。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之间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努力延长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让农牧民分享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利益。同时要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现有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打造精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二是因地制宜,走规模化、高效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①灌区。灌区要充分立足于近100万亩耕地优势,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大力扶持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议在支持现有的特色高效种植和养殖业的同时,根据灌区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特点,引进和推广适应本地区的新型品种,逐步形成灌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也可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拉动,品种选育更新,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还可以围绕灌区瓜果种植优势,发展设施瓜果四季种植,实现优质瓜果四季上市,让“四季瓜果之乡”响誉国内外。养殖业方面,据畜牧部门科学测算,农区尚有147万只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我们要依托山前丰富的秸秆饲草资源和巴美肉羊品牌优势,采取有效激励机制,逐年扩大肉羊养殖规模,把灌区饲草料就地转化成优质羊肉,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230万只的养殖规模。要积极与国内肉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合作,探索真空卷肉、手扒肉、真空羊杂等品种打入外地市场,逐步让“瘦肉型巴美羊肉”系列产品得到外地消费者的认可,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品牌。②牧区。以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加大草场流转力度,制定出台扶持措施,鼓励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养殖能人、大户,通过草场流转、合作社等形式,整合草场资源,促进家庭生态牧场发展壮大。要加大科学养羊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畜牧专家李福海等人提出的“草畜平衡养羊增收技术”,逐步提高牧区畜牧业效益,促进“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在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上,要与全旗同类资源进行整合,扶持和发展梳毛、梳绒、纺织产业,实现畜产品升值。③山旱区。同样要以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尽快让水资源条件差的地区的村民实现转移或转产。鉴于山旱区人民种养殖业技术全面,向灌区转移心切,同时有前几批在灌区进行移民安置的成功经验,建议实施灌区转移安置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山旱区人民生活没保障,长期处于贫困的问题。转移安置可探索以下几种办法: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支撑进行集中转移安置;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项目多出来的耕地进行转移插花安置;利用灌区农民承包地之外的耕地进行转移插花安置;对山旱区水资源条件好的和配套机电井可利用价值高的个别地区,在充分提高人均资源占有率的同时,稳妥地推进温棚蔬菜、中棚土豆、绿色有机食品和肉羊产业的发展。

3、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一是加大现代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要抓住农牧民素质提高这个根本,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这个中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用现代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武装农牧民,让新型农牧民成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要大力挖掘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潜力,采取外出培训学习、激励奖励、股分提成等有效办法,激发科技人员的巨大作用。要加大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指导示范作用明显的科技人才的引进。建议政府设立技术人才引进基金,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工资保障,由各苏木镇根据本地生产需要,自主聘请适合服务本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政府农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和考评。二是大力培养农牧业协会、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人,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聚合人力物力财力,采取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的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开拓销售市场,实现收益最大化。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土地和草牧场流转。积极探索以村委、嘎查为单位的土地流转公司或土地收储中心,采取以支定收、反租倒包的办法,促进土地和草牧场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快速流转。在促进土地草场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农牧业主管部门根据土地的地质,耕作条件、产量,草场的产草量,生产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要以构建企业、农牧户双赢格局为根本出发点,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农牧户双方的利益,制定公布一套标准的参考价格体系,促进土地草场的有序流转。

4、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产业,通过配套相关设施,逐步提升其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

5、积极探索双重身份的社会福利制度,加速推进农牧区人口城镇化。

(三)加大投入

政府引导扶持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因此,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农牧业投资公司的中介平台作用,积极整合、捆绑农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找准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项目节点,按照不求多、只求精的办法,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真正起到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二是想方设法引进能够带动我旗农牧业发展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在税收、土地使用、建厂运营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三是对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种植的农户,视其参与规模给予一定资金补贴,一方面提高农民与加工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扩大种植规模。四是对发挥作用明显的经纪人、合作社,种养殖能人大户,视其带动地方农牧业发展的作用和规模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 政协履职系统

  • 官方公众号

  • 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