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梁忠厚脱贫记
来源:正北方网    发布时间:2020-05-07

  今年热得早,立夏前气温就上来了,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

  “再有一会儿,300亩玉米就种完了。”梁忠厚擦了擦汗。
  他停下三轮车,走近地膜玉米播种机,看了看玉米种子够不够用。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大家身后,豆大的汗珠顺着黑瘦的脸滴在泥土里。
  梁忠厚今年57岁,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的村民。8年前,他靠打点儿零工种点儿地,日子还过得去。没成想,2012年的一场车祸,让他的右腿落下残疾,看病花了不少钱,还欠下六七万元外债。那一年,他靠双拐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与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2016年,梁忠厚被识别为贫困户。随后,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搬进了砖瓦房;享受低保和残疾补助,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享受生猪代养政策,有了收益分红……
  大家都说,梁忠厚这下好过了。
  可梁忠厚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光彩,他到处寻找机会,要摘掉这个“贫困户帽子”。
  “国家扶贫政策好,但不能全靠政府,自己得做点儿啥。”生活有了着落,让梁忠厚生出了一心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听说藜麦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于是梁忠厚整整一年一瘸一拐地奔波于山西各地,他惊喜地发现万裕号村的气候适宜藜麦生长。
  2017年,梁忠厚试种了20亩藜麦。
  秋天,在乡政府“牵线搭桥”下,梁忠厚的藜麦很快就卖光了。当年,除去人工、机械开支,他还还了2万元外债。
  梁忠厚乐了。
  2018年,尝到了“甜头”的梁忠厚要扩大种植规模,他流转了村里580亩土地,准备种植藜麦和小杂粮。他想把日子过得更美。
  然而,奋斗出个美光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买种子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眼看谷雨快到了,没有化肥农药,这地咋种?好几天梁忠厚眉头紧锁,犯了愁。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时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的云月清找上了门,通过乡政府帮忙协调,帮他贷了2万元的贴息贷款。50亩藜麦不误农时种进了地里,530亩种上了小杂粮和玉米、油菜。
  老母亲看着他苦累,劝他:“咱有政府给的钱,省点也够花,你生打生种下这么多,又手不到脚不到,赔了可咋办?”
  “村支书这么支持咱,乡里领导这么帮咱,怕啥?”梁忠厚却打定了主意要试一试。
  于是,种、管、收全靠雇佣劳动力,梁忠厚的藜麦在万裕号扎下了根。
  5月份种下,不长时间,藜麦和小杂粮嫩苗齐刷刷地破土而出,梁忠厚松了一口气。这段时间,原本黑瘦的他又掉了好几斤肉。
  有了第一年的种植经验和销售市场,梁忠厚的藜麦和小杂粮供不应求。年底一算账,收入7万多元。他把剩余的外债全部还清,还结余9000元。
  梁忠厚笑开了花。
  2018年底,梁忠厚脱了贫。
  甩掉了“贫困户帽子”的梁忠厚,干劲儿越来越足。
  “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我要把村里的人都带动起来!”他说。
  在梁忠厚这里打工的,都是方圆几十里本村和邻村的村民,他们中有好多是上了年纪的,还有16名贫困户。
  有人说:“你咋这么傻,尽用了些老汉老太太,他们能做成个啥?”
  梁忠厚乐呵呵地说:“不怕他们做得慢,我就是为让他们也有点收入,日子好过一些。”
  72岁的梁仝厚老两口,一年能在他这里挣7000多元。来来回回到梁忠厚这儿打工的村民有七八十人,万裕号村一道的沟沟岔岔里,都有来他这儿打过工的人。
  2年来,梁忠厚光人工工资支出就超过了20万元。
  去年,梁忠厚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了1300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
  看似一切都顺风顺水地走上了正轨,没想到疫情突袭,4.7万斤藜麦的销路遇到了麻烦,这也成了现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王支元的“心病”。
  协调部门、联系企业、寻找市场……只要有机会,王支元都要帮梁忠厚“推销”万裕号藜麦,几个月下来,总算帮他卖出了1万多斤。
  “群众要脱贫,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出路。梁忠厚老实肯干,不等不靠,去年我们协调农牧局为他提供了2万元的化肥农药和地膜,在藜麦销售上,我们还会竭尽所能帮助他支持他。”王支元说。
  疫情发生后,梁忠厚捐了1000斤藜麦给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困难时,党和政府没少帮我,我也要尽一份力,支援抗疫。”
  在他的玉米地里,梁忠厚和记者唠起今年的打算:再贷款10万元,再流转1000亩土地,种150亩玉米,300亩谷子,300亩油菜,300亩藜麦,300亩黍子,其余种植苦荞麦……
  如今的梁忠厚,已经脱离双拐,虽然走路还不太稳,但他说:“日子好过了,有奔头了,还是靠双腿走路利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张晓琴)
  【记者手记】
  采访快要结束时已经临近中午,眼前的这块玉米地种完了,收工前梁忠厚召集帮工的村民安排完下午的“工作”,骑上他的小三轮又赶往下一块地。
  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汉子,他老实肯干、不等不靠,为了奋斗出一个美好光景,在生活的变故中硬生生地甩掉贫困户的帽子重新“站”了起来。
梁忠厚诠释着蒙古马精神中吃苦耐劳的特质。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人,内蒙古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够硕果累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区内要闻

本旗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