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礼节——河套“风土民情”系列(四)
来源:巴彦淖尔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4-18

蒙古族礼节

   蒙古族以性格豪爽、热情好客而著称。对于来客,蒙古族的传统礼仪是,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说“赛伴塔”(您好),并把右手放到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入蒙古包,问长问短,一如家人。来者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主人都要走出门外迎接,不准坐在家中不理睬。至亲长辈和尊贵客人到来,主人则施请安礼,男子单跪右膝,女子屈双膝。客人进入蒙古包时,必须撩起门帘的左边进屋,禁忌从右面撩帘进门。进蒙古包的客人必须坐在蒙古包的右方下角,忌坐正面,更不得坐在左方,因左方是姑娘、媳妇坐的位置。包里的青年人必须向客人让位。主客依次就坐后,主人与客人先相互敬烟,后由主人向客人敬茶。为客人敬茶时,主人须双手递碗,忌单手递碗,忌用左手递碗。接着,主人以丰盛的食品(黄油、奶皮、奶酪等)款待客人。主客在屋内说话或年少者与长者言谈时,忌讳放开嗓门大声说话。客人离去时,主人再次与客人握手,送出门外,并祝愿一路平安。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青年人见到老人,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蒙古族和尊贵的客人见面,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主人要赶赴地界处等候,并提前准备好待客的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客人离别时,主人还要送行到地界处,并敬酒献歌。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世代相传的最普通的相见礼。成年人在赴宴席或互相见面时,都要携带一个鼻烟壶。见面后,人们各自掏出鼻烟壶交换品烟,用右手递出,用左手接回。鼻烟壶内装有带香味的烟粉或药品,嗅一下,令人神清气爽。品过烟,人们各自把鼻烟壶交还对方。

   献哈达是蒙古族世代相传的礼节,常在迎亲、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进行,以表敬意和祝贺。哈达分布、帛两种质地,颜色多为白色,也有红、黄、浅蓝色,长短不等,一般在14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两端有拔丝,约5厘米左右。

   过去,人们到蒙古族家中做客,有几种规矩一定要遵守:骑马到主人蒙古包的附近时,速度须放慢,以防惊动畜群;骑马用的鞭子要放在门外,不准把马鞭或棍棒之类带入包内或屋里;青年男女不准在老人和客人面前盘腿坐,特别是女人,无论老少,在任何地方都不得盘腿坐,一般应站立;不准在屋里打口哨;忌在屋后大小便,因为神位在屋子的后墙部位;睡觉时,脚不能伸向供佛的方向;不准用手指头或烟袋指人;客人和家人离开时,不准在他们背后倒垃圾;不准迎着来人泼水;不准用脚踩炉台、跨越炉灶;不得在火上烤脚;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因为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蒙古族在野外遇见陌生人,对年长者要下马请安,对同龄人要下马问好,不得不理睬。蒙古族路途问路、问事,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人,必须先下马请安问好,才能问路问事,不可骑在马上鞭指问事。

   上世纪50年代后,蒙古族的上述各礼节虽仍在沿用,但减少了许多繁琐细节,部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礼节逐步废除,但敬献哈达至今仍是蒙古族待客极其隆重的传统礼仪。


区内要闻

本旗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