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河套话杨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5

   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它就像勤劳善良的河套儿女一样,牢牢扎根广袤的土地,深情守望富饶的家乡!

   “立春”一过,太阳就废寝忘食地过滤寒冷,以它博大的热情开凿黄河的坚冰。虽然寒潮仍时而涌动,风沙袭人,但柳条已开始变得柔软,枯草冒出新绿。春风骀荡,日丽景明,寒冬别阴山,春到河套川。
   一天上午,我抱着孙儿站在窗前逗乐。外面云淡天高,太阳将整个客厅和卧室妩媚得温馨灿烂。窗前的那棵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然起舞。我定睛一看,只见硕大的树冠枝干疏朗,柔软的枝条绿晕微泛,缀满了鹅黄色的芽苞,像熟睡婴儿的眼睛。我想,春风已度河套川,只待枯枝绽新绿。用不了多久,它的纤细之手将裁剪出杨柳的满树碧玉,把春的信息发布于广袤的河套大地。
   杨柳是落叶大乔木柳树的别名。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内史侍郎)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于是,便有了“折柳”一词。“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恋恋不舍之情。北朝乐府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唐代诗人施肩吾的《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些都是折柳习俗的经典之作。
   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爱柳树,不少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中都有它的影子,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为代表。“漏泄春光有柳条”,“春色先从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等诗句。也有不少游览胜地如西湖的“柳浪闻莺”、贵阳绵溪的“桃溪柳岸”等都以柳命名。柳宗元特别喜爱柳树,有一首《种柳戏题》诗抒发了他的志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履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愧无惠化传。”柳宗元病逝后,柳州人民为他修柳公祠,“柳州柳刺史”在柳江边种柳的佳话传诵至今。100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征讨沙俄,收复新疆,他边行军边栽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活的经典,被人们誉为“左公柳”,吸引了大批游人前去凭吊。
   从审美的角度讲,柳树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姿百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柳树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和容颜。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栩栩如生。河套民谚:“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形象地描写了女子面容的姣好;“杨柳细腰腰,身子就像面条条”,则状摹女子身材的窈窕。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唱到:“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哥哥哪那儿好?”河套民歌《栽柳树》中唱到:“大河畔上栽柳树,你看小妹妹我走两步。”类似以树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
   柳树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再现了那令人沉醉的情景: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一对情侣相约,卿卿我我,情思缠绵。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浪漫的爱情!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   
   柳树性格质朴,外表端庄,抗碱耐旱耐涝、生长快、易繁殖、生命力强,既可美化环境,也可用作木材,是河套平原的主要树种之一。何时引进,没有考据。但河套平原充足的阳光,优质的土壤,丰沛的雨水,非常适合柳树的生长。你看,不管是贫瘠之地,还是肥沃之壤;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渠畔堤堰,只要将柳条插入土中,就会不择地势茁壮地生长起来。过不了几年,它就会娉婷玉立,绿冠如伞,荫护河套儿女,绿化美丽家园。
   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它用点点绿晕、条条绿色驱赶着漫长的寒冬,为春寒料峭的河套大地送来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们荒芜了一冬的心种植了绿意。那田野中的一株株翠柳,那公路两旁的一排排垂柳,那公园中的拂堤杨柳,无不彰显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网织成河套大地一道靓丽的风景。有了它,风沙不再肆虐,水土不再流失。它就像勤劳善良的河套儿女一样,牢牢扎根广袤的土地,深情守望富饶的家乡。


区内要闻

本旗要闻